廖日京

Jih-Ching Liao

廖日京

臺灣重要的植物分類學者,生涯早期曾在林業試驗所服務(1953-1958),分別在恆春分所、森林生物系擔任技士,自此時期開始研究生涯。隨後任教於臺灣大學森林學系(1958-1995),主要研究樟科、殼斗科、桑科榕屬植物,任教期間教授樹木學、植物拉丁文等植物分類課程。

1.

館藏廖日京最早採集的標本—杏葉石櫟

此標本為廖日京於1955年於恆春欖仁溪採得,當時任職恆春分所技士,與恆春分所主任王仁禮先生共同採集,此份標本開啓往後對殼斗科植物的研究。

2.

廖日京於1957年採集的杏葉石櫟標本

廖日京回到林試所森林生物系服務,於1957年與柳榗和鄭萬億,在恆春分所周邊的南仁山採集,此時仍持續關注殼斗科植物研究。

3.

廖日京身影

這張照片攝於1969年,廖日京40歲時任教於臺灣大學,當時前往林試所六龜分所,拜訪老同事楊有盛留下的影像。

4.

日本初島住彥教授贈予廖日京的白背櫟標本

廖日京為釐清臺灣本島的白背櫟(Quercus salicina),並比較鄰近地區的形態特徵,將鹿兒島大學初島住彥教授贈送的白背櫟葉片,貼在台紙上仔細比對,並繪製手繪圖收錄在《台灣殼斗科植物之圖鑑》中。本館典藏了許多廖日京留下的類似葉片標本,這些非典型的標本為分類學家的研究過程留下重要見證。

5.

廖日京杏葉石櫟手繪圖

分類學家在發表分類著作時,常需透過手繪圖來呈現植物的特徵,除了請專家繪圖外,廖日京也時常為自己研究的植物繪圖。

6.

廖日京的野外調查手札紀錄

分類學者在每次難得的標本採集中,會詳細記載行程與物種分布。在這份廖日京1957年赴恆春調查手札中,以表格及手繪地圖,記下沿途採得的樟科植物種類。

7.

廖日京杏葉石櫟細部特徵圖

除了描繪杏葉石櫟枝條形態外,廖日京透過仔細觀察杏葉石櫟花及果實特徵,留下之手繪紀錄,並發表在其所著的《台灣殼斗科植物之圖鑑》中。

王仁禮

Jen-Li Wang

王仁禮

臺灣重要的植物繪圖師,曾在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 (後改制成臺灣總督府林業試驗所)擔任雇員(1925-1942),協助金平亮三繪製《臺灣樹木誌》中的部分插圖。1942年轉至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擔任囑託,進行植物研究相關工作,期間協助當時植物學第一講座正宗嚴敬繪製臺灣原生植物。戰後王仁禮轉任於林業試驗所擔任恆春分所主任(1947-1958),進行林業和植物相關研究,後在森林生物系退休。

8.

王仁禮繪製的狹萼豆蘭(Bulbophyllum somae)

林讚標於《大自然》雜誌發表〈王仁禮與他的蘭花繪圖〉一文寫到,此系列原生蘭花彩繪圖共有12張,為王仁禮在總督府林業試驗所任職時期所繪製。臺灣當時的植物繪圖多為黑白線描,像這樣彩色的並不多見。

9.

王仁禮所繪臺灣原生蘭花

左為小葉豆蘭(Bulbophyllum tokioi),右為非豆蘭 (Bulbophyllum pauciflorum)。此份標本由王仁禮採集,並與林渭訪(戰後林試所第一任所長)於1966年共同發表為新物種。王仁禮除了繪圖工作之外,也進行植物分類研究。

10.

灰背葉紫珠植株照片

此份標本由王仁禮採集,並與林渭訪(戰後林試所第一任所長)於1966年共同發表為新物種。王仁禮除了繪圖工作之外,也進行植物分類研究。

11.

王仁禮身影

王仁禮留下的照片並不多見,此照片影像特別珍貴。

12.13.

灰背葉紫珠植株照片

這二張照片為當年貼附在原始發表文獻手寫稿件上的樹形與枝條照片。

14.

王仁禮金雞納彩繪圖

金雞納樹原產於南美洲,能提煉出「奎寧」,是治療瘧疾的藥物,曾在1930-1960年代在臺灣被推廣栽培。恆春分所延續日治時期恆春熱帶殖育場的任務,研究引進之經濟植物,金雞納是當時研究物種之一。此原圖夾在王仁禮所用之筆記本中,推測是他出任恆春分所主任期間所繪。

15.

王仁禮劍麻 (Agave sisalana) 手繪圖

劍麻(即瓊麻)於1901年引入,曾是恆春一帶重要纖維作物,但在1970年代被塑膠合成纖維取代而式微。
在王仁禮的個人筆記中,發現許多熱帶栽培植物觀察紀錄,如這張手繪圖與金雞納彩繪圖,推測均為其任職於恆春分所期間所繪。

16.

王仁禮紅頭嶼絲芭蕉繪圖

在日治時期,紅頭嶼絲芭蕉被視為重要的纖維作物試驗對象。這張圖同樣在王仁禮筆記本中找到,推測同為任職恆春分所期間所繪。

臺灣林型調查

Forest Investigation and Protected Area

森林調査と保護地域

執行〈臺灣主要林型生態之調查〉影像紀錄:林試所與中國農業復興聯合委員會(農復會)合作,於1953至1954年在全臺灣設置243個調查樣區,研究各種森林植群組成,是早年森林植群調查的重要計畫。 當時林試所投入13位研究人員參與計畫,調查成果於1960年林試所《臺灣省林業試驗所報告》刊登〈臺灣主要林型生態之調查〉,這些照片記錄了當年山林的珍貴影像。

17.

太平山扁柏林型

18.

太平山紅檜林型

19.

太平山針闊葉混合林型

20.

太平山溫帶闊葉林型

21.

太平山雲杉林型

柳榗

Tsing Liu

柳榗

林業試驗所前職員,曾任主任秘書、森林生物系技正、集水區經營系主任。在1960年代和森林生物系章樂民進行森林生態研究,1970年代開始進行臺灣保護區設置規劃,是臺灣最早著手推動保護區倡議與研究的重要學者之一。

22.
23.

南湖大山香柏分佈圖
次高山區香柏林分佈位置圖

南湖大山與次高山香柏純林調查:此兩張圖為柳榗於1961年《臺灣省林業試驗所所訊》第109卷發表〈本省最新發現之一寒帶林-香柏林〉之插圖。柳榗在雪山翠池發現香柏(玉山圓柏)純林後,參考樹冠空照圖形相,判定全臺各地香柏純林可能的分布地,並繪製分布圖。

徐國士

Kuo-Shih Hsu

徐國士

臺灣重要的自然保育推動者。1971年進入林試所協助柳榗進行臺灣保護區設置規劃。1975年出國留學,1979年在美國普渡大學取得遙測博士學位,後返回林試所擔任恆春分所主任(1979-1982)及森林生物系系主任(1983-1986)。擔任生物系主任期間規劃設立福山分所。離開林試所後進入國家公園體系,成為第一任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

24.

東亞黑三稜標本

徐國士1972年執行保護區劃設調查計畫時,於鴛鴦湖採集之東亞黑三稜標本,當時發表為新紀錄種及新紀錄科。

25.26.

臺灣原生蘇鐵生育地照片

臺灣原生的蘇鐵最早在日治時期由田代安定於台東卑南溪採集,但在戰後一直都沒有採集紀錄。在訪談中徐國士提到,他在1972年發現鹿野一帶有人種植原生蘇鐵,經詢問後,在鹿野溪上游重新發現原始生育地。其後,林試所在1975年組隊進入紅葉溪谷調查,此二張照片均為鄭宗元於野外調查時所拍攝的生育地相片。

27.

團體照

由左至右分別為徐國士、金恆鑣(林業試驗所前所長)、柳榗、夏禹九(林業試驗所前研究員)

28.

森林生物系歡送徐國士出國合影 (1975)

朱成本(左三)、鄭宗元(左五)、莊安靖(左六)、邱蜀雲(右五)、章樂民(右四)、萬家芝(右三)、徐國士(右二)、張惠珠(右一)